【学术培训】协和医院崔全才教授在我院开展病理专题培训
10月20日,我院迎来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学术交流培训,特邀北京市病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崔全才教授开展题为《病理诊断、蛋白表达与肿瘤靶向治疗》的专题培训。崔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多维度剖析了现代病理科的核心能力建设,为裕和医院医疗员工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病理科平台建设的系统性思考
崔教授在培训开篇便强调:"现代病理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辅助科室',而是医院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中的核心枢纽。"他系统性地分享了病理科平台建设的五大核心要素:
硬件配置方面,全自动脱水机、包埋机、切片机、染色机等设备是基础保障,能使技术操作规范化、程序化、自动化。
人才梯队构建上,合理的职称结构和技术人员配置的重要性。建议参考"1名学科带头人+2名骨干医师+3名技师"的基础架构,逐步扩充团队。
服务项目拓展是平台建设的关键环节。崔教授详细阐释了分层诊断体系,覆盖临床全场景需求:

质量控制体系是崔教授特别强调的重点。作为北京市病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他分享了标准操作流程(SOP)和室间质评经验,建议裕和医院建立从标本接收到报告发放的全流程监控机制。
科研教学功能的培育是平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病理科应主动参与医院科研工作。

锚定临床需求的“精准坐标”
崔全才教授在讲座中强调了临床病理数据分析在锚定临床需求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大量的临床病理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肿瘤发病的规律、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以及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等,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建议。
例如,在乳腺癌的治疗中,通过分析乳腺癌患者的病理数据和临床数据,可以发现激素受体(ER、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与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ER/PR阳性的患者可以从内分泌治疗中获益,而HER2阳性的患者则需要进行靶向治疗。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为患者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临床病理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发现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点。通过对肿瘤组织中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组学等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关键分子,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病理科在临床全流程中的坐标定位
培训的压轴部分,崔全才教授高屋建瓴地阐述了现代病理科的定位转变——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临床诊疗全流程的参与者和决策支持者。

术前环节,病理科提前与临床沟通标本取材要点,如肺穿刺避开坏死区,以此提升标本质量,减少二次取材;对于复杂手术,还会联合外科、麻醉科明确冰冻诊断重点,为手术顺利进行做准备。
术中环节,严格执行“送检-核对-实验-反馈”流程,确保冰冻报告在30分钟内完成。若出现异常情况,会即时与手术医师沟通,保障手术过程中病理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术后环节,病理报告包含“性质、分型、分期、切缘、淋巴结转移”5项核心信息,并附免疫组化解读。同时,协助整理数据,用于支持化疗疗效对比,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参考。
高频肿瘤专项支持是崔教授特别强调的服务升级方向。他建议裕和医院针对乳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高发肿瘤,建立从诊断到治疗的“一站式”病理支持体系,包括:
->组织学分型
->免疫组化标记
->分子病理检测
->预后评估
->治疗反应预测
临床病理数据分析是锚定临床需求的“精准坐标”。崔教授展示了如何通过大数据挖掘,发现诊疗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优化临床路径,通过数据在科研转化和临床改进中发挥巨大价值。
学术培训的深远影响与未来展望
此次培训在裕和医院引发热烈反响。参训的肿瘤科医师表示:“崔教授的讲解让我们认识到,病理报告上的每一个数据都可能改变治疗决策,这要求我们与病理科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一位年轻病理医师感慨:“病理科不再是'出报告的科室',而是诊疗方案的共同制定者。”
崔全才教授在总结时指出:“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病理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希望裕和医院能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加强病理科平台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肿瘤个体化治疗领域取得突破。”
此次学术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裕和医院病理诊断水平,更搭建了学术交流的桥梁,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精准医疗的大潮中,病理科作为“医生的医生”,必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希望。
稿件审核/病理科
文字整理、排版/品牌服务部
图片、视频提供/品牌服务部
免责声明
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文中出现名称均为化名,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